2022-02-17
部分轉載
來源:《中國環境報》
作者:李莉 錫環宣
東氿之濱,一場退漁還湖、退漁還濕工程正在進行:貢湖灣廟港至新港的蘆葦蕩即將完成收割,啟動蘆葦灘改造;京杭運河新安片區支浜河道正加速完善“水下森林”,促進河道水質提升……冬日暖陽下,新一輪太湖治理正在江蘇省無錫市拉開大幕。
記者從無錫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了解到,盡管2021年太湖水質藻情明顯改善,但太湖治理形勢仍然復雜嚴峻,持續改善水質的難度有增無減。無錫市超前謀劃2022年治太重點項目,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、生態持續恢復。
立足“早” 探索“減氮控磷”新方法
在錦園藻水分離站,首個深井滅藻裝置展示了它強大的威力。據無錫德林海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許新介紹,目前無錫太湖水域共有8座控藻深井,2021年在貢湖灣廟港、梅梁湖十八灣、湖西八方港等地新增了5座。
“我們要趁冬春‘窗口期’做好設備維護,等到2022年四五月份東南風一吹,藍藻水華出現時,這些深井就能‘大顯神威了’?!痹S新透露。
目前,無錫市正抓緊完善太湖治理“十四五”規劃,圍繞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這一中心、堅守“兩個確?!钡拙€,綜合采取目標控制、問題倒逼、綜合整治、科學監管、政策支持“五項措施”,推動源頭治理、應急防控、生態修復、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、監測監控等工程加快落地。
記者了解到,藍藻生長與總磷濃度呈正相關,全力減少入湖氮磷排放是太湖治理的關鍵點。除了排查監管涉磷工業企業、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“常規動作”,無錫各地正在嘗試一系列“減氮控磷”的新法子,積極探索治太“無錫模式”。
在徐悲鴻藝術館附近的東氿水域,4000平方米的河道清澈見底。宜興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吳笛表示,這里的水體實現了由“濁水態”向“清水態”轉變,總磷濃度降至0.012mgL。
宜興市地處太湖上游,是外源輸入的“主通道”,而東氿、西氿、團氿是連接上游與太湖的過渡帶?!叭嫱七M三氿濕地‘水下森林’建設,相當于讓上游的水經過生態過渡帶凈化后再流入太湖,能進一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質?!眳堑呀榻B。
著眼“治” 攻堅短板推動水質向好
潺潺清流在陽光下奔涌跳躍,在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污水處理中心西南側,站在蜿蜒曲折的親水棧道上,滿眼是綠意盈盈的水生植物。很難想象,風景如此優美的濕地公園竟是一個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項目。
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污水處理中心主任丁雪峰告訴記者,西太湖濕地公園不僅能有效提升區域水環境,也將作為太湖生態補水的重要來源之一。
在抓緊“控”的同時,目前無錫治太工作中暴露出的痛點和難點也有不少:受藻泥處置成本偏高影響,部分地方打撈藍藻動力不足;不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,脫氮除磷效果不佳……
為提高藻泥無害化處理能力,無錫市持續強化“政產學研企”合作,推進飼料、氨基酸、有機肥等藻泥資源化利用。兩個月前,隨著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的投運,藍藻可直接“變廢為寶”,用于沼氣發電,大大降低處置成本。
在廠區有機質中心,負責人趙偉指著高干厭氧反應器等設備說,根據試驗,每立方米藍藻能產生70立方米沼氣,可發電120千瓦時,“等明年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轉起來,每天藍藻的處置量能達到75噸”。
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改善太湖流域水質能發揮重要作用,但存在點多、面廣、距離分散的特點。如何有效提升設施運行,避免“建而不用”?據悉,無錫市各涉農地區利用物聯網技術,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智慧化監管平臺,有效打通了農村污水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監測監控。